汽车金融难生存 贷款购车是新选择
当下,超前消费已被广大公众所接受。贷款购车也是许多消费者的选择。根据新华信国际信息咨询公司发布的“2012中国汽车信贷消费调研报告”显示,超八成被访者表示贷款购车既缓解了现金流又解决了汽车需求,对贷款购车持较为肯定的态度。
不过,与之相配套的汽车金融业的日子却并不好过。
“汽车金融公司不能吸收存款,因而无法像银行信贷一样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。”中信证券汽车行业首席分析师李春波认为,金融管制是这个行业发展的最大问题,在金融债放行之前,汽车金融公司仅能通过银行贷款或者占用母公司资金,不能利用杠杆融资,从而抬高了资金成本,高于银行车贷的利率难以有效吸引消费者。
消费者更愿意选择车贷
汽车金融是由消费者在购买汽车需要贷款时,可以直接向汽车金融公司申请优惠的支付方式,可以按照自身的个性化需求,来选择不同的车型和不同的支付方法。对比银行,汽车金融是一种购车新选择。
不过,由于汽车金融的贷款利率普遍偏高,消费者更愿意从银行途径来进行贷款购车。
与银行相比,汽车金融公司的利率要高出1%-2%,价格上对于消费者吸引力并不大,优势主要是不需担保,办理手续比较方便。”消费者告诉记者。
刚买新车的小文告诉记者,自己购买私家车时贷款了六万元,“有些资金缺口所以选择去汽车贷款。”王文采用的是建设银行的信用卡分期形式,两年的利息总额是4800元左右。
上海大众的销售人员也表示,如果购车者提出车贷需求,“我们首推利率低的,不会推荐我们自己的财务公司,因为跟银行比没有利息优势,除非搞活动有免息优惠。”
当下,银行汽车金融业务剧增也可略见一斑。据平安银行2012年年报,2012年,汽车金融成为平安银行增长的新亮点,新发放汽车消费贷款183亿元,同比增长83%,汽车消费贷款余额211亿元,较年初增长66%,市场份额居全国银行第二名。据民生银行和德勤联合发布的《2012中国汽车金融报告》显示,2015年汽车消费金融市场余额预计会在2011年3000亿元基础上增长到6700亿元。其中,汽车消费金融贷款余额占比24%左右,信用卡车贷分期余额占比20%左右。
值得注意的是,目前的商业银行车贷大多以信用卡分期的形式来实现,招行理财经理介绍,因为车贷的利率并不如经营性贷款来得高,一般商业银行经营车贷业务积极性并不高,专业程度也较低。
不少汽车经销商表示,实际的贷款购车消费者只有20%左右。
汽车金融有待创新
虽然目前国内市场上商业银行仍是汽车贷款的主导,但商业银行的最终目的是获得存贷款利差,缺乏与汽车制造商的利益关系,并不能保证通过促进汽车消费,对汽车业提供连续稳定支持。
业内人士表示,在当前车市遭遇“微增长”的大背景之下,汽车金融服务的产品创新是车市增长的新动力之一。虽然购车行为是一次性行为,但汽车消费则属于经常性行为,汽车金融公司将这些服务延伸到汽车消费的各个领域,包括保险、燃油、维修、自驾游、汽车租赁、二手车置换等,既增加了金融服务的收益,又有利于经常监控客户风险。
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计,到2025年,汽车贷款市场规模将达到5250亿元。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指出,贷款购车需求有望在未来3~5年快速提升,2016年汽车信贷规模就将达到约5000亿元,年复合增长率将达20%。
上汽集团总裁陈虹曾在去年两会的提案中表示,我国汽车消费信贷比例仅占总销量的15%,远低于美国甚至印度的水平,他呼吁国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,“改善汽车消费需求”。
一位汽车观察人士表示,中国汽车市场的发展使汽车金融市场具有巨大想象空间,“这也是大众汽车金融想发力的关键所在”。
著名汽车行业分析师贾新光也曾表示,本土汽车企业已经意识到自行设立汽车金融公司的好处,一方面是希望通过汽车金融带动新车销售,另一方面则是根据国际经验长期来看,汽车金融将成为汽车产业链中利润率最大的一环。在自主品牌赢利能力相对较低的情况下,这块业务将成为本土车企扩张的重要资金来源。
“厂家的汽车金融公司主要是帮助汽车企业加快销售,提高新车周转速度,盈利是放在次要位置。”福特金融汽车公司工作人员表示,由于风险难以控制以及汽车金融公司本身的资金限制,决定了中国的汽车金融公司难以得到快速发展,短期内仍然难以成为市场的主流业务。
目前汽车金融公司三大业务包括个人消费贷款,批发贷款和融资租赁。但是汽车保险、抵押等业务却不在经营范围之内。业务范围受限使得规模不能做大,对企业盈利也产生较大影响。
“消费金融公司在降生之际,最需要考虑的是如何生存。”业内人士强调,而不是急着去承担“刺激消费”“促进经济转型”等不能承受之使命。